目錄
Rozetta 老師的魅力
最近,我的社群媒體被一位加拿大聲樂老師 Rozetta 的 YouTube 頻道洗版, 很多朋友都說,喜歡老師具有包容性、保持開放不貶低的點評方式,讓人感覺舒服,而且她運用歌唱專業具體點出問題和分析歌手背後的設計與用心,也使人感覺又重新認識了歌手和那首曲子。
當我聽到欣賞的歌手被誇獎時,心情會蠻開心的(證明沒愛錯人?!XD),一方面是聽了覺得心有戚戚焉,另一方面透過她的講解,能夠看到更多細節,感覺又更了解歌手們的巧妙安排,例如很明顯的顫音和非常細微顫音帶給人的感受差異、選擇樸實單純的唱法背後需要更高超的掌控度、現場演出時,情感自然流動產生的些微音準偏差,能夠讓人感覺真誠有人味,或是合唱時,獨唱收尾時把麥克風拉遠,讓對方更順暢接上等等。
專業的力量,就是能將一個模糊的感覺,更仔細的拆解成一個個模組。很多時候,看起來越簡單、自然的呈現,背後需要經過千錘百鍊的練習,像是音樂家行雲流水的演奏、NBA 球星轉身過人投進三分球、米其林廚師炒蛋炒飯等,曾聽過一個說法是,高級的藝術是能夠讓不懂的人喜歡,同時也能讓懂得人享受跟挖掘其中的巧思。而厲害的評論家、老師、教練,扮演的角色正是當中的橋樑吧!
十年磨一劍:歌手的成長
除了 Rozetta 老師點評帶來的啟發,觀察歌手在十年間的成長,也讓我感到十分驚喜。由於老師點評的影片不一定是最近期的演出,所以也意外聽到ONE OK ROCK 10 幾年前的現場表演,跟近期聽到的內容對比之下,讓人驚訝的是,10 年成長的幅度真大阿!(社群朋友說當年是靠男子氣概唱上去的,完全感覺 singer 哈哈)
無論是音準的掌控度、聲音的厚實與穩定度還是情感的渲染張力,都翻了好多倍,從年輕時憑藉著天賦的好歌喉,到現在運用純熟的歌唱技巧,幫助自己自由轉換唱歌時的發聲位置。也許聽起來很理所當然,想要競爭的市場上存活下來,進步成長是必須的,但對於自己的身體直接是產品的行業,像是歌手、演員、運動員,如何延長職業壽命都是非常大的挑戰,畢竟年齡增加代表身體的耗損,無論是聲音、體力、外型都會受影響。
再加上要改變自己拿手擅長的身體運作模式並不容易,不論是歌手改變發聲位置,還是投手改變投球姿勢,都必須要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,本來很順手的模式,可能一調整就再也回不去本來的高峰,無法確定改變會變好還是變差,再加上目前也沒有調整的急迫性,為何要承擔改變的風險呢?但殘酷的是,必須要在還有餘裕的時候就先準備,如果等到聲帶壞掉想改也來不及了。
追求變化才有可能進化,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,如果沒有保持一點注意力關照他們,有一天,就會變成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找上門~
除了觀察 10 年時間他們改變的地方,我也很好奇,有沒有什麼是一直都沒有改變的?
我發現一個核心是「對表演的熱情」是不變的,渴望站上更高的舞台、成為全球知名的樂團,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來,讓更多人聽見的欲望,是我從他們的演出中感受到的強烈意念。不安於現狀,持續開創創造,有很強的內在驅動自轉力,搭配與世界互動的公轉力,我想這也是OOR 保持豐沛生命力的原因。
關於內在動機與行動力
這也很呼應最近聽的不同音頻節目,分別討論到如何穿越現在這個「過曝時代」,以及如何找到自已行動的內驅力。主持人提到的方法我覺得挺有意思的,他說「選擇做那些失敗你也很爽的事情,而不要做那些沒成功你就會不爽的事情」,這個比較高的目標,有個重要的前提是,要從自己內在出發而不是外在社會的目標,意義跟價值要由自己認定。
為什麼不能依賴外部驅動力(名、權、錢、流量)呢?
並不是外在驅動力不好或是不能使用,最好的情況是內外驅動力共同為目標服務,外驅力容易產生的問題是,它需要不斷加強劑量才有效果,過度依賴外部獎勵可能會抑制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,例如只做會得到稱讚的事情,並且變得過去在意短期的效益,忽視長期的發展。
如何找到內在驅動力?
其實內在驅動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,就像是我們個人花園裡的原生種植物,因此與其說是要「培養」,更精準的用詞是「恢復」跟「滋養」那些讓我們做了會喜悅、滿足的事情。
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為喜歡才去接觸,在開始做一件一件事之前,並不需要堅定的意志或崇高的動機,有些事情可能只是順其自然地開始,後來卻越來越喜歡。想踏出第一步,只需要那麼一點點好奇心就足夠了」(排球少年中球經清水潔子對學妹谷地仁花說)
踏出第一步後,強化內驅力有三大要素:自主、專精、目的,自主代表能夠作決策並為決定負責,包含自主安排工作的內容、時間、方法和團隊;專精來自全身心投入,而不是服從和管控,純粹想把事情越做越好,以遊戲闖關的態度享受過程,專注打磨達到心流的狀態。
刻意練習加上最小可行方案,做困難而正確的事情,在微小的堅持中不斷反覆迭代優化。
專精並不表示舒服愉快,更多時候追求專精的過程是很枯燥且痛苦的,但做發自內在想做的事情的痛苦,再痛苦也會甘之如飴。
動漫「排球少年」中,隊長大地就曾說:「我們都還在成長的過程,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,即使真的感覺到了自己的極限,也會繼續努力拚下去,沒有任何理由。」
至於目的的核心是意義感,如果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、有沒有價值,可以找一件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持續去做,假如真的覺得做的事情沒有意義,那麼也可以鍛鍊自己做不得不做事情時的心性,挑戰自己可以把手邊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,磨練追求專精也是一種意義。
增加行動力的實踐練習
透過探索、體驗然後整合經驗,並且經常檢視和對焦自己如何看待體驗,這樣一來,比起不斷推估和想像而沒有行動,更多的執行帶來累積,累積後才有經驗,有經驗才知道要怎麼調整,持續優化並且靠近自己的理想,逐漸升起對自己的信任,進而產生自我認同和自信。
驅動力是一個系統性的改變,需要花時間探索實踐,節目中有分享一個將想法落地實踐的練習:
- 拆解任務:選一個自己一直想做,但遲遲沒有開啟的技能、興趣愛好,拆解他們。
- 分類任務:針對任務拆解哪些是推算(明確步驟)類的、哪些是探索類的。
- 推算類的任務訂出具體時間和外部獎勵。
- 探索類的任務設計不同內驅力組合,從自主性、專精性、意義感三方面安排自己的規劃。
- 寫出和這個項目競爭時間精力的其他事情,然後思考如何讓自己預計要做的任務吸引力更大,或降低其他事情的注意力。
- 寫出項目執行中的各種阻力,例如精力不夠、時間不夠、恐懼害怕什麼。